为什么最近越来越多人选择离开 Web3 行业?
撰文:区块链骑士
「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用巴菲特这句话来形容当下的 Crypto 市场大概是最好的描述,过去一段时间总能零零散散听到或看到一些关于 XXX 又「退圈」的消息,这种消息更多的不是来源于吐槽或抱怨,反而成为了行业当下的状态表达。
至于为什么这些人选择离开这个行业,笔者大致跟踪了下,无非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首先最多的是因为过去一段时间行情的惨淡或者因为行情带来的变故,导致一些人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行业,去寻找「新生」;其次,过去一两年 Web3 一直处于某种不被讨好的「病态」增长中,一些价值创造者选择离开这个领域,因为他们看不到真正的价值增长;另外,还有一部分人看到了 AI 的兴起,认为 Web3 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他们将去追寻新的蓝海市场。
当然,以上原因细化到个体上来看差异明显,但这些所有的理由都不能从局部变为整体,毕竟市场上的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保持观望或者继续躬身建设,因为这个发展十多年的行业已经不是第一次面临这样的困境。
只是因为一些离开这个行业的人可能是某个较有影响力的 KOL,所以看起来会影响到不少人的心态。但笔者以为,现阶段才是真正考验 Builder 的时刻,抛开这些表面的浮躁,我们需要看到更多行业处于变化或者还没有被改变的东西,在此将从以下 3 个方面做一简述。
Web3 行业已经从蓝海步入红海了吗?
根据 BTC 金融服务公司 River 三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全球仅有 4% 的人口持有 BTC,其中 BTC 持有比例最高的是美国,约有 14% 的人持有 BTC。而从发展阶段看,目前的 BTC 采用率相当于 1990 年的互联网或者 2005 年的移动社交。

通过这个简单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以 BTC 为首的数字资产采用率仍然处于早期阶段,远不及所谓的已经成为红海市场。甚至从行业影响力来看,像贝莱德、富达这样的传统金融巨头才刚刚入场,试想,他们会傻兮兮的进来当接盘侠吗?
从逻辑和数据分析,我们必须承认,如果数字资产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或者 Web3 是互联网与 AI 的交汇点,那么这场比赛最大可能性也是才刚刚从起点跑到中点,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Web3 市场只剩浮夸的 MEME 叙事了吗?
当然,对于很多这个行业的价值创造来说,过去一年最被大家诟病的自然是 MEME 的爆火,因为 MEME 吸引了太多注意力,又因为 MEME 导致不少进入这个行业的人遭遇了一次清洗,甚至对行业丧失信心,但正如笔者在之前的 Weekly 中所说,MEME 正处于进化中,经历泡沫后需要新的复苏增长,而这种增长或许可以给行业带来价值。
其次,我们不应该只看到一些表面的热点变化,建设者们依然在建设,价值项目依然在寻找自身的突破。通过过去一年活跃开发者的数量变化,可以看到,尽管经历了下滑,但依然处于较高位。

虽然目前看起来市场变得冷清,且缺乏像上一个周期类似 DeFi 这样具备行业突破性的大叙事出现,但站在当下回看过去总是从容不迫的充满机会,而站在当下去看未来却又少了几分成竹在胸,可这不就是任何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吗?
哪怕现在回看 2018 年的 Web3 行业,依然是糟糕至极,甚至比现在还差数十倍,但这些并没有妨碍后来的大爆发,我们需要时间和耐心去等待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Web3 市场会一直「跌跌不休」吗?
最后自然是关于价格的问题,超过 90% 的人会觉得这一轮周期与之前的几轮大不相同,且没有太多相似性,所以不少「刻舟求剑」的预判都成了炮灰,但如果周期的概念依然有效,那么我们大概率还处于这轮周期之中,只是没有了往昔的疯狂普涨。

最近因为 GS 的问题,美股暴跌,两天时间蒸发近 6.5 万亿美元市值,美股三大指数均录得 2020 年 3 月以来最大两日跌幅以及最大周线跌幅,这也带动全球金融市场出现了较为极端的行情,并且这一波动能否在短期内迎来改观,还需谨慎看待。
所以,当 BTC 已经回撤近 30%,当金融市场遭遇数年一遇的大变故时,整个 Crypto 市场还能独善其身吗,或许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但咱们最早的经济学家,也被称为「财神」的范蠡有句经典的话值得品味,「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或许现在我们正处于「视一切如粪土」的微妙时刻。
BTC 最终会到 50 万美金一枚吗?7 年前说 BTC 会到 100 万元一枚听起来也是笑话,现在好像离得也不远了,活在当下总要面对现实,但面对未来却要保持审慎乐观,一直在路上,一直 Build。